眼下正值高招填报志愿的关键时期,一些行业的风吹草动都会无意间触动考生和家长的神经。
日前,某知名律所发布员工通知,称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让机器翻译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于是决定自今年7月1日起撤销律所里的翻译组。消息一出,“翻译专业该不该报”便引起热烈讨论。实际上,不止是翻译学,随着ChatGPT的问世并不断迭代,包括法学、艺术、医学、金融学乃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内的一批“经典专业”究竟能不能报,均被打上了问号。一种声音认为,相关行业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少就业岗位将被AI替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样的趋势分析,不由让考生和家长忧心忡忡:报考目录上的专业五花八门,可实际填报时却感觉“好专业”寥寥。选个“好专业”,咋就这么难?!
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从事高校招生工作的专家提醒:某些专业或许在一定周期内“保鲜值”尚可,但将目光拉长到5年甚至10年后,很难有人能够下定论。简言之,穿越行业周期的“长红”高薪专业并不存在。对考生来说,冲着就业选专业,看上去站得住脚,而实际操作时很难搭准脉搏,甚至可能是舍本逐末,进而导致本末倒置。
AI精准“打击”下,一批经典专业被“唱衰”
在知名律所撤销翻译组的话题下,网友的观点可谓两极分化。
有人直言“笔译职位基本可以被替代了”,甚至还有自称翻译从业人员的网友现身说法:“正因ChatGPT提高了翻译效率,从前不敢接的急稿,现在感觉游刃有余,的确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但另一边,也有网友犀利指出,“诸如‘看人下菜’这样带有情感特点、内涵意义的中文,AI很难译出理想结果”,毕竟,翻译历来追求的是“信、达、雅”,如此“只可意会”的境界,只有具备高素质的翻译家才能达到,他们的工作不会被机器取代。
实际上,不仅仅是语言类学科遭遇唱衰,在“基于职业现状预测专业未来”的思维导向下,一大批高校里的经典专业甚至昔日的王牌专业都纷纷“中枪”。比如,对于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专业,有人评论,“财经专业风光不在,AI的冲击正在精准打击上述专业出口端。”
还有一家机构发布调研报告称,数据分析师、市场研究分析师被受访用户评为最容易被ChatGPT抢“饭碗”的5个职业之一。那么,香喷喷的大数据专业还值得填报吗?这一问题也让不少考生感到困惑。
更有甚者,连近年来报考人气颇高的一些热门专业也遭遇了“劝退”。
“码农有35岁年龄危机,计算机专业,慎选!”
“考虑到未来人口趋势,师范类专业总体需求将减少,学前教育慎选!”
“AI时代,机器人将取代医生,慎选!”
……
一连串“避坑”下来,不少人猛然发现,专业目录上可填报的专业很多,但采用排除法之后所剩专业已然寥寥。
“天坑专业”到处都是?专业认知或存偏颇
其实,每年招考季,关于“天坑专业”和“避坑指南”的争论从未停止。随着时间前移,网络流传的“天坑专业”的版本亦在变化。
不难发现,争论背后,网友关注的核心仍然集中在——这个专业能否穿越周期,毕业后谋个好出路。多位正在参与招生宣传的大学教授们感慨:“家长对专业的挑剔程度超出预期。然而,很多人忽略了最关键一点:手握金刚钻、何愁瓷器活?”
“首先,家长认知中的穿越行业周期,周期时长究竟是多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营销系主任才凤艳教授并不认同有所谓“穿越行业周期的绝对好专业”。她谈到,对于任何学科、行业发展,都不可“近视”,将目光短浅地放在眼前。在她看来,诚然,以ChatGPT所代表的AI技术发展将会替代大部分机械性、重复性工作,但AI的价值更多在于提高效率、辅助人类,在很多方面,是无法与人类智能比拟的。以GPT3为例,它在因果关系推断、复杂情况处理、逻辑能力方面表现不如人类,而这些特质恰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强调的素养。
以翻译为例,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谈到,以当下的机器翻译水平而论,部分公司为了减少成本可能会裁撤外译中的人手;但在中译外方面,机器的准确性和水平远远低于人。“翻译机器人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立场、文化背景的了解,远未达到及格程度,在思想、文化层面,人力不可偏废。”她认为,AI的迅猛发展也在倒逼大学专业不断调整升级,成就在人机协同时代能够超越AI的人才。比如,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早已并非培养“对战”机器的单一语言人才,而是在运用技术的基础上,懂文化、有思想的中国文化传播人才。
“如今,AI已经能可以作画了,但大家依旧会为了艺术家的画作买单;预制菜也有市场了,但老饕们依旧为迷恋金牌大厨的手艺;医疗机器人已经上岗、开始帮患者做检查甚至做手术了,但患者还是愿意和人类医生交流病情,由医生在分析指标的基础上开出药方。”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健从身边的这些事例谈起,提醒正在填报志愿的考生们:专业素养“过硬”,永远是就业市场中的硬通货。
人机协同时代,专业前途并无标准答案
多位正在参与大学招生宣传的学者表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人机协同时代,专业前途孰好孰坏,其实并无标准答案。如果单从“好就业”的角度来考量,其结果很可能令不少家长大失所望。
试问,市面上最急缺的工作究竟是哪些?根据人社部官网公布的最缺工行业排行榜,2022年最缺的工种前十名中其实并未出现AI等热门行业;反而,诸如销售、家政服务员等却赫然在榜。“这些职业人才缺口巨大,但大概很少有家长乐意接纳孩子从大学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吴赟进一步分析,当前,仍有一部分家长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专业和职业,须知,专业和职业从来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仅仅只是某段时间内某些专业的“保鲜值”高一点而已,没有任何人能给一个专业的未来下定论。“除非是整个行业消失了,不然即使是再‘冷门’的专业,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今年的招生咨询中,吴赟就遇到了一位小三门加试理化学科的高分生,希望选择文史哲专业。“在旁人甚至父母看来,以高分报文科,是大分小用,实在浪费。但这名学生却有自己的坚持,他决定主修文史哲专业,并辅修工科专业,争取通过双学位的学习,成为复合型人才。”其实,按照吴赟的看法,这类有主见、有规划的考生,虽然看上去做出了不同常人的另类选择,但进入大学后,他们往往比在填报志愿时盲目跟风的考生更易脱颖而出。
作者:吴金娇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