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种子计划”是中国儿艺于2022年开创的全新创作方式:通过采撷当地最有价值的历史人文故事(土地上的种子),由国家剧院艺术家创作,由国家剧院艺术家与当地孩子共同完成首演,之后,再将这个被艺术赋能的极具个性的作品(茁壮的幼苗)“种”回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由当地师生不断排演,形成当地学校的戏剧传统,进而形成普及性戏剧生态,让“种子计划”作品伴随一代代孩子共同成长。
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期间,中国儿艺为河南省光山县的孩子创排了《灯火》和《少年司马光》两部以光山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土壤的“种子计划”作品,在中国儿艺艺术家的全程指导下,由光山县的师生表演完成。两部作品将在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闭幕式上首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历经了20余天在排练厅的努力与付出,《灯火》和《少年司马光》分别于7月22日和7月24日进入剧场,开始合成、彩排。当小演员们真正登上舞台,在灯光、舞美、音响的配合下演出,又拥有了和排练厅完全不同的感受。
《灯火》剧照
舞台带来的“真实感”能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投入到表演中,《灯火》中扮演“匡书华”的胡恩泽觉得自己在台词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舞台合成这两天,我更加体验到戏剧的真、善、美。”小演员王舒雅也表示更加理解了“戏剧是综合艺术”这句话,“只有演员们和主创、舞美老师们齐心协力,才能呈现出一个最好的舞台效果!”
《灯火》剧照
战士们休息时的营地、童年伙伴嬉闹的小河沟、被大火烧毁后的家......《灯火》舞台上的每一道布景、每一个道具、每一束灯光,都在光与影中还原着那段艰苦抗争的岁月。初登舞台,不仅学生们感到震撼,老师们也很激动。剧中扮演“三叔”的刘斌老师就坦言,“在舞台上第一次彩排时,因为空间相对较大,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因而心情也变得紧张起来了,在拉凳子、走位时都出现了错误,而‘三叔’的帽子也因为太大,好几次都差点儿掉下来。这就需要我们在舞台上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少年司马光》剧照
随着灯光的变换,舞台上竹影绰绰,瞬间从战争年代穿越到了北宋的学堂。《少年司马光》里的小演员年龄更小一些,舞台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好奇与兴奋。全新的道具、特制的服装让他们充满新鲜感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专注力。饰演学童的王梓逸很喜欢在舞台上连排,“每当走上舞台,我都感觉像正式演出一样。当我习惯去找导演,但扫视一圈却看不到导演在哪个位置时,我只能更认真,反而多了更多专注。”
《少年司马光》剧照
在舞台排练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舞台的神圣,也发现了戏剧在表演之外的魅力。饰演金锁的刘振宇看到一台剧目需要多方配合,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学会了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的意义。
《少年司马光》剧照
合成的间隙,《少年司马光》中扮演“百福”的姚梓昊找到刘奇导演,对他说:“刘导,我未来也想考中央戏剧学院,如果你以后回北京了,我会很想你的。”孩子的童言童语或许只是出于一时的不舍,但戏剧给他们带来的独特体验将成为永久的回忆,潜移默化地助他们全面成长。